真菌性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等真菌引发的皮肤炎症,常见于皮脂腺分泌旺盛区域,如胸背部、颈部及上臂。其典型表现为密集分布的红色丘疹或脓疱,顶端常有白色脓点,伴随轻度瘙痒或灼热感。与细菌性毛囊炎不同,真菌感染引发的皮损通常边界清晰,且可能因抓挠形成结痂或色素沉着。夏季高温潮湿环境或长期使用抗生素、激素类药物可能增加发病风险,免疫力低下人群更需警惕。
识别真菌性毛囊炎需结合症状与诱因。若皮损长期反复、抗细菌治疗无效,或伴随头皮屑增多、指甲异常等真菌感染迹象,应考虑真菌感染可能。日常可通过观察皮损形态辅助判断:真菌性毛囊炎的丘疹大小较均匀,多呈孤立分布,而细菌性感染可能伴随红肿范围扩大或形成疖肿。不确定时,建议通过皮肤镜检测或真菌培养确诊,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。
应对真菌性毛囊炎需从清洁、用药与生活调整三方面入手。首先,保持皮肤干爽是关键,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,选择透气棉质衣物,避免紧身衣物摩擦刺激。其次,外用抗真菌药物(如酮康唑乳膏)需按疗程使用,通常需持续2-4周,即使症状消退也应坚持完成治疗周期。若皮损范围广或反复发作,可联合口服抗真菌药物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。
生活细节的改善能显著降低复发率。饮食方面减少高糖、高脂食物摄入,避免刺激皮脂过度分泌;作息规律有助于维持免疫力平衡。床单、毛巾等贴身物品需定期高温清洗或暴晒,防止真菌滋生。对于反复感染者,可遵医嘱使用二硫化硒洗剂等辅助清洁,但需注意避免接触眼睛及黏膜。
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提醒,真菌性毛囊炎虽不危及生命,但长期忽视可能导致瘢痕形成或扩散至其他部位。若自我护理后症状未缓解,或出现发热、淋巴结肿大等异常,应及时就医排查深层感染。科学应对与耐心护理是恢复健康皮肤的关键。